7月15日至18日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。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,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。
全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就《决定》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强调,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,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,固根基、扬优势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。
下面,一起来看看《决定》中有哪些关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内容吧!
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
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
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。
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,是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,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,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,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、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,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、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。
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
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到二〇三五年,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,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,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。
——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
——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
——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
——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
——聚焦建设美丽中国
——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
——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
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,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。
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
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,发挥党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,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,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;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人民有所呼、改革有所应,做到改革为了人民、改革依靠人民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;坚持守正创新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,紧跟时代步伐,顺应实践发展,突出问题导向,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、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;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,加强顶层设计、总体谋划,破立并举、先立后破,筑牢根本制度,完善基本制度,创新重要制度;坚持全面依法治国,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,重大改革于法有据、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;坚持系统观念,处理好经济和社会、政府和市场、效率和公平、活力和秩序、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,增强改革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。
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
坚持和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
推进能源、铁路、电信、水利、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,健全监管体制机制。
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,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,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。
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
建立健全统一规范、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,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。
健全国家标准体系,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。
健全劳动、资本、土地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、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。
推进水、能源、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,优化居民阶梯水价、电价、气价制度,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。
完善流通体制,加快发展物联网,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,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。
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,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,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。
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
完善产权制度,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,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。
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
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
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,推动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,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发展以高技术、高效能、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。
加强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创新,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,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、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
强化环保、安全等制度约束。
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,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,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,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。
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
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,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,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
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,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,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。
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
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,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,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,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,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。
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,推进铁路体制改革,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,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。
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,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。
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、运行、管理机制。
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
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,健全强化集成电路、工业母机、医疗装备、仪器仪表、基础软件、工业软件、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,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、成果应用。
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
深化科技体制改革
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,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推动科技创新力量、要素配置、人才队伍体系化、建制化、协同化。
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。
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,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,优化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。
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,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,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、企业、社会组织、个人支持基础研究,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,鼓励开展高风险、高价值基础研究。
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
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,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、大国工匠、高技能人才,提高各类人才素质。
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。
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、选拔、培养机制,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。
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。
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
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
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。
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、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、中部地区加快崛起、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。
推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,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。
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。
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。
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,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。
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,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,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。
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。
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
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
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。
健全城市规划体系,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、集约紧凑布局。
深化城市建设、运营、治理体制改革,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。
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,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。
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,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,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。
深化土地制度改革
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,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,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,确保达到平衡标准。
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、验收、管护机制。
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。
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,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,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、用途合理转换,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。
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。
制定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。
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
深化外贸体制改革
创新发展数字贸易,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。
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,建设全球集散分拨中心,支持各类主体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设施,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。
优化区域开放布局
发挥沿海、沿边、沿江和交通干线等优势,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,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。
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。
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机制
继续实施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行动计划,加强绿色发展、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能源、税收、金融、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。
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“小而美”民生项目。
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
完善就业优先政策
完善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,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。
健全社会保障体系
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。
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,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。
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。
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,因城施策,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、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。
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。
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。
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
以应对老龄化、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,健全覆盖全人群、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,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。
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
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
实施分区域、差异化、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,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。
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、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。
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,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,建立生态环境保护、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。
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
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、监管体系、市场体系、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。
完善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制度机制,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,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,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。
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。
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。
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,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,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。
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,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。
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。
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。
推进生态综合补偿,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,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。
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
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、金融、投资、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,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,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。
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。
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,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。
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。
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、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,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,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
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
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
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,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,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,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。
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。
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
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
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,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、敢作善为抓落实,坚持上下协同、条块结合,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、时间表、优先序,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,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,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。
0531-87080801/02/03/05/06/07/08
地址:济南市市中区经五路小纬四路46号(省住建厅北一楼)
邮箱:sjskjxh@jn.shandong.cn
鲁ICP备2020039468 技术支持:品哲科技